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周期大型教研活动巡礼

发布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3-30    浏览次数:

一派兰香九畹春

——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周期大型教研活动巡礼

2016513日,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周期大型教研活动在东北师大附中自由校区学术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共推出了一个专题讲座和三堂类型各异的公开课。孙立权老师作了题为“我的读书生活与我的语文教学”的专题讲座,王宏伟老师执教古诗阅读课《望岳聆音——同中见异话杜诗》,王玲老师执教新诗阅读课《春》(穆旦),田宇老师执教作文课《体验与思考的开启》。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王鹏伟教授,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成员、吉林省孤儿学校贾辉老师,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成员、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王玉杰老师担任评课嘉宾。活动由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王春老师主持。来自东北三省的高校教师、教研员、中学语文教师七百余人与会,气氛十分热烈,场面异常火爆。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本次教研活动既是对上一个研修周期的总结,也是下一个研修周期的开启。

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于20123月挂牌成立,是吉林省教育厅首批认定的吉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在为期三年的第一个研修周期里,工作室成员在孙立权先生的引领和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工作室完成国家级课题子课题“高中诗歌阅读与教学的实践研究”一项,课题成果《中外名诗选读》由吉林文社出版。

工作室成员出版教研著作3部,参编教研著作7部:其中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的陈靖慧、鞠丹老师等编著的《传承的智慧——抚摸文明中国的传统生活》,松原前郭五中刘万春老师编著的《名师教你写作文》均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通榆一中刘晓非老师创作的长篇小说《语文老师》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城市晚报》连续68期连载。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广有影响的教研活动。开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之先河,先后两次与卢军良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大型教研活动。开跨学段语文学科教研之先河,与任洲仪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小初高”跨学段同课异构活动,千人与会,盛况空前。开跨学科教研之先河,在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上,孙立权老师与工作室成员田宇老师、师大附中美术教研室卢建波老师、生物教研室王欣宇老师四人合上了一节前所未有的跨界混搭的语文课《中国文化中的梅花》,语妙辞修,文雄韵雅,视野宏通,思考深邃。在来自全国的教育界同仁面前,充分展现了东北语文人的教育情怀及探索精神。

孙先生及其工作室成员在上一个研修周期里多次参加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参加全国大型语文教研活动,并多次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分享语文教育智慧,践行语文教育理想。影响广远,反响热烈!

近年来,学术界对孙立权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不断升温,近三年来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孙立权先生语文教育理念研究的文章共有7篇,作者既有包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在内的高校专家学者,也有基础教育届的名家、新秀。近三年来围绕孙立权先生语文教育理念展开专题研究而撰写的硕士论文共有3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必将在下一个研修周期里发扬蹈厉,续写辉煌!

在本次活动的专题讲座环节,孙立权先生作题为“我的读书生活与我的语文教学”的专题讲座。

孙先生在报告中回顾了个人阅读史,分享了百万余言读书笔记中的读书心得;畅谈了读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孙先生的讲座以自己书房的照片开场——“书墙”高耸,四壁星光,让在场的听众艳羡、惊叹不已。孙先生的书房名为“映雪斋”,源自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并有自勉之意。先生讲到小时候长在农村,没有什么书可读,只好读爷爷的线装绣像本《三国演义》,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查字典,所以读小学时已经认识很多繁体字了。先生说,因为那时候书少,一本书反复看,他甚至能背下《三国演义》的前几十回,孙先生兴之所至随口背诵了开篇的一大段,博得热烈掌声。孙先生说这本书对他日后从事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大,后来搞“批注式阅读”就是受毛宗岗批注的影响。孙先生随后又展示了小时读过的《封神演义》《诗经》《二论典故最豁集》等书影,他说,小时候从读书中不仅收获了快乐,还确立了自己的志向:由于农村里最有学问人最受敬仰的人是老师,他就立志做一名老师,并且是要做一名语文老师。孙先生满是自豪地说:我干了一件我热爱的事情,没有任何勉强,心里很舒坦。

谈及读书,先生说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做读书笔记。从1987年开始记,中间没有间断过,他用屏幕向大家展示了各式各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笔记本,再次给大家带来了强大的视觉与思想冲击。先生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精于总结,多年来记下了几十本、总计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孙先生的读书笔记大体分为读书摘记、词语积累笔记、读书札记三大类。大到鸿文专论,小到词语考校,先生读书、积累、思考始终围绕着语文教学之一主线,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孙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论涉猎《经典释文》《容斋随笔》《新婆娑论》《驼庵诗话》等古今中外文学、社科经典二十余部,且观点独到,结论中肯,饱含教育智慧。

最后,孙先生从三个方面谈了读书对他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是读书可以让语文教学新颖。

孙先生在教苏轼《定风波》一词时把原作改换成了如下的呈现方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很直观,《定风波》词可以看成是两个七言绝句叠加。那么这样教学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让学生从形式上认识《定风波》,并对词牌有鲜明的印象,两首七言绝句另加6个字。形式很重要,甚至有时形式重于内容,绝不可小看,怎样呈现太重要了,因为这就关乎教学艺术问题,而这一灵感得益于对王力的《汉语律诗学》和龙榆生的《词学十讲》的阅读。

二是读书可以让语文教学更有深度。

孙先生说《归去来兮辞》中有三次对“门”的描写:乃瞻衡宇,稚子侯门,门虽设而常关。为什么三次写“门”,“门”对陶渊明有怎样的意义?“门”一开是由家园走向世界,“门”一关又意味着从世界回归家园。陶渊明通过写门最直接地表明了自己息交绝游,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这一教学灵感则来自于对傅道彬《晚唐钟声》的阅读。

在讲《长恨歌》和《窦娥冤》两大悲剧时,孙先生发现《长恨歌》没有一句写唐明皇的忏悔内疚,没有任何忏悔自责。《窦娥冤》中窦天章也毫无忏悔意识。课本上《窦娥冤》只选了前三折,先生在讲课时把第四折印发给学生。《窦娥冤》第四折中窦天章见到窦娥的鬼魂,劈头盖脸就问:“我不问别的,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窦娥悲剧的始作俑者是父亲窦天章,失散多年,见到女儿,没有自责,想到的只有他自己。孙先生说读了刘再复的《罪与文学》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与西方不同,西方所信仰的基督教本身就是带有原罪意识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点,如果说有缺点,就是缺乏忏悔意识。

三是读书可以纠正教材错误。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如?因为对教材注释产生疑问,孙先生查阅了《十三经注疏》,在清代阮元的校勘记中记载:《经典释文》又出“吾以”,云郑本作“已”。这样一来,“已”可翻译为“停止”,可以引申为“不说话,拘束”,学生就更好理解,可以融会贯通。

孙先生的讲座博得了全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听众无不服膺孙先生功力深湛,浩博广雅。

本次活动的教学研讨环节,王宏伟、王玲、田宇老师依次登台授课。

王宏伟老师讲授的课题是《望岳聆音》,以杜甫的两首同题诗《望岳》为素材,引领同学们进行韵律方面的研究。

王宏伟老师先鼓励同学们进行自由散读和个人朗读,以确定教学基点和最近发展区。然后,用“点金成铁”法,对两首《望岳》分别进行改写,借以帮助同学们弄清楚诗歌押韵中要关注的平仄和洪细音问题。接下来,以第一首《望岳》为例,与同学们依次探讨诗歌节奏中要关注的音长、音顿和重音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用刚学会的方法为第二首《望岳》标上平仄和音顿,并进行朗读。再引领同学们体会本诗音长和音顿的特点。最后,王宏伟老师为大家做示范性吟诵,结束本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掌握了诗歌韵律的基本特点,对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加深入理解了诗人的内心。

王玲老师讲授的课题是《春》。《春》是现代诗人穆旦创作于1942年的一首现代诗。现代诗的解读难度较大,课堂设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王玲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本诗的核心情感“痛苦”切入,引入对“醒了”一词的意蕴探讨,推理分析出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即自然之春、情感之春、思想之春的多重主题。第二,揭示出主旨后,切入对现代诗解读技巧的指导。引入《春》的初稿与成稿的对比,通过比较探讨为何选取某些特定的意象,最终引出抓住“矛盾意象”解读现代诗的方法。第三,读诗的过程是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部分,回到原诗中对“谜”这一意象涵义的探讨。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学生以精彩的发言谈出了各自对人生对生命的体悟。

田宇老师的作文课《体验与思考的开启》别出心裁。田老师让学生列出长春独有的35种以上景物。有两位同学被叫到黑板前书写,其中一个同学写到:父母、人民大街、雕塑公园、长影、净月潭、南湖、伪满皇宫、一汽、师大附小、师大附中、动植物园、食堂的盒饭、冬天里卖糖葫芦的商人、鱼丸面。接着田老师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换,把与其他城市相比,是长春独有的保留下来,不是的划掉。最后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黑板上的词都被划掉了。接着田老师又引导学生来重建“我的长春”,思考:长春像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说长春像笼子,像常青藤,像长命锁,像起点,像抽屉。教师随机指引学生荐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瓦尔登湖》,张爱玲的《大上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安忆《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池莉的《武汉》。

老师带领大家去仔细观察黑板:你们觉得哪个最不像长春?同学们大多数说鱼丸面。田老师以鱼丸面为题口头作文:“长春就像一碗鱼丸面,在这里没有海洋的气息,却可以把海洋的味道带到心里,那拉起来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浓浓的飘香的鲜汤,汤味百味杂陈,漫发着土气、书卷气,所有的气味都柔和在一起,长春,它是你的,我的。”

最后田老师总结强调了批判性思维与联想想象的运用与人道情怀的依归。

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王鹏伟教授在点评时指出,孙立权老师以读书生活滋养教育智慧,是语文教师的榜样。王宏伟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标中的“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具有启发意义。王玲老师的课亮点是通过诗人修改稿和定稿的比较,引导学生赏读新诗,进而获得赏读新诗的方法。田宇老师的课重在思维的引领,设计巧妙,教师有才华,学生参与度高。三节课均朴素而厚重,简约而灵动。吉林省孤儿学校语文教师贾辉在评课的过程中介绍了自己获知评课任务后的学习准备过程,赞叹授课教师在教学文本艰涩难读的前提下,能巧妙的切入文本,设计课程,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艺术地完成教学引领,实数难能可贵。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王玉杰老师在评课时指出从三位授课教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能看出教师个人的深厚书底,读书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的存在价值不在于对学生进行刻板机械的应试训练,而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学科濡养,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语文核心素养,在收获高分的同时也收获人生智慧与情怀。

会后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一二期成员与到会专家合影留念。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附:孙立权老师部分读书札记欣赏

1.不写讲稿

我上课前不写详细的讲稿,只列出提纲,包括知识要点,包括要讨论的问题。我还会准备好上课可能引用的材料。我之所以不写讲稿,是因为我觉得写讲稿影响我的即兴发挥,容易把课讲死,写讲稿使我觉得讲课像舞台表演。而我始终认为讲课即是我的生活之一部,即是我的人生之一段,它不需要表演,也不应该表演。近读叶嘉莹《迦陵说词讲稿》,其中有一段“于我心有戚戚焉”: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就未免要死于句下了。(《迦陵说词讲稿总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月)我甚为赞同叶氏的主张。我每见人拿着“台词”(详细讲稿)讲课,每听讲座时人念讲稿,即使讲得很好,心里也总是疙疙瘩瘩的。

  

2.尊重“原初格局”

教育须尊重学生的“原初格局”。学习新知需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凭空而得。小孩子和天文学家对天的印象储备是很不同的。拿跟天文学家讲天文的话跟小孩子讲,是不行的,因为小孩子不懂。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海中的老祖母给小海公主讲陆地上人类的故事时是这样讲的:人们看到的在树间游来游去的鱼儿会唱得那么清脆动听,叫人非常愉快。其实,老祖母所说的“鱼”是小鸟。如果老祖母不去这样说,小海公主就听不懂这个故事,因为她不知道小鸟是什么。老祖母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她是在小海公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施教,这就叫尊重“原初格局”。

  

3.高俅父子“贡献”很大

因要给学生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昨晚翻开《水浒》,把林冲的故事从头至尾又看一遍。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高俅父子“贡献”很大,他们居然把一个安分守己、规规矩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人“改造”成了合格的造反派,铁杆的梁山好汉,让一个无敌忍者变成了怒目金刚。正是像高俅父子这样的居上位者源源不断地为梁山输送优秀人才。

  

4.书怎么读

为了文凭、为了研究而阅读,其实是件苦差事,相当于人在地上爬,并不是读书的高级境界。读书的高级境界是闲读,相当于散步或在天上飞,也就是相当于玩儿。正经书也不妨当做闲书读,愉快是读书的标准。别人说某书(即使是名著)如何如何好,你读未必有感觉。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不必要谁来指教读什么,怎么读,感兴趣拿起来读就是。一本书会带着你找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会带着你找到下下本书。我早年读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书中引鲁迅的话,说《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最重要的就表现在它打破了我国古代小说文学“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性格单一化的传统格局。在页下注释的提示下,我去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读大学时在旧书摊上买了本徐刚写的文学传记《艾青》,一看就喜欢上了艾青,即刻找来《艾青诗选》狂读;徐刚的《艾青》中还一再提到并引用艾青的《诗论》,于是又找来《诗论》读。

  

5.先尊如帝天,后视若病囚

我在读书、教书多年以后的不惑之年,始悟到些许读书体会:读书,特别是读经典,更特别是青少年读经典,尤为特别是青少年读民族文化经典,应当抱有温情与敬意,抱有谦逊之心,尊作者如帝天,视书籍若神圣,不能狂妄地横加批判。因为青少年时代读书,既当知识读,也当信仰读,有点儿像宗教徒读本教教义。成年以后,读书到一定程度,渐渐读出字里行间的漏洞,这时再以之为病人来诊断开方,以之为囚犯来审问定罪,始有真正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