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陈元晖先生名言误读说到当前的德育悖论

发布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26     浏览次数:

   

东北师大附中   王荣国   付桐

 

一句“附中教师要作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许多年来,一直被历代附中人奉为圭臬。一方面,这句教诲成为附中人不断探索与提升的极大动力,对附中的发展之舟起到精神龙骨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无可否认的是,它也一直存在着被误读的情况。


陈元晖先生所说的“教育家”与“教书匠”,不是职业尊卑的关系,而在相同的起点——即业务熟练型教师——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前者是由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的“研发型”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是有思想指导的实践者;后者是经验重复、由熟练到熟练,熟练到“得心应手”而模式化的终将为发展所抛在后面的“匠人”教师。


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没有认清那个起点,那个谈“家”与“匠”的前提,即你起码要是一个业务基本合格的教师的前提,而抛开常规教学,空谈理论,就形成了论文一大撂,上课直哆嗦的畸形的“伪教育家”了。这种误读的结果,就使我们有那么多好看的学历、论文数据,而仍旧常规教学问题多多。与其如此,还不如多几个踏踏实实的匠,虽不能制造精品,但不至于“空谈误国”。


这是德育工作交流会,我之所以由教学说起,是因为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上,是否也存在这种类似的误读,是我想与各位领导与同仁们商榷的。

第一种误读,将“人性化”误读为“矮人化”。

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必须先承认德育工作中“人性化”的提出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进步。但这里的人性化,或者干脆说这里的人性,不应该被简单理解进而干脆误读为“人”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尊重的人性,不是只尊重学生作为人的最低线的东西。我们是教育者,虽然不至于在自己身上背负太崇高太沉重的担子,但我们起码还是要记得我们曾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换言之,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灵魂”,我们要作的,是要让这些“灵魂”,或高贵、或坚毅、或快乐、或智慧。而不是将他们矮人化,只尊重他们最低端的需要。别忘了,人最终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我们的“人性化”教育最终教育出“没有安全感”的人何谈实现“安全的需求”,没有起码社交能力的人何谈实现“社交的需求”,没有起码对他人与秩序尊重的人何谈“尊重的需求”,没有远大理想与人生规划的人何谈“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结果是,我们的“人性化”教育教育出一些人性淡泊的“矮人”,只注重生理的需求或浅超越生理的需求,没有安全感,没有社交能力,没有对他人与自己的尊重,嘲笑高尚、不会高贵、不能快乐。

这一些问题的前提,其实是对教育“人性化”的误读。也就是说,我们要像明白陈元晖先生那句话那样,先明白谈匠与家的前提,是基于一个业务合格的教师,同样,我们谈“人性化”的前提,是基于我们要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可以高尚、可以高贵、可以快乐的“未来人”“发展人”来看待。是基于我们要把纪律观念、集体观念、荣辱观念、美丑观念、是非观念当成德育的底线,而不是德育的理想与终端。

第二种误读,是“赏识教育”误读为“抗生素”

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说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的,不是痴人梦语,便是骗子妄言。“赏识教育”就有这样的危险。

“赏识教育”有错吗,当然其自身是有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的,但就像“抗生素”那样,用多用滥,其结果是产生二重感染与耐药性,最终产生“超级细菌”,科学家已严肃警告,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将面临无药可医的真正末日。

“赏识教育”因其有“人性化”“尊重教育”的成份与因子,说起来好听、做起来讨巧。对于低幼受教育者,也确有一定效果。但一是别低估了我们初高中学生的智商与情商,二是别简单化赏识的内涵。

因为“赏识教育”,有一段时间课堂上要求老师不论学生的回答时有多少错误,都要先说一声“你的回答很好,但是”。试问,我们不怕学生只听到了“很好”,而忽略了“但是”吗?甚或让我们的学生糊涂,既然很好了,还但是什么?这转折的逻辑不成立吧。

     现在教学上的这种作法已受到了批判,并有了纠正。但在德育这一块,我们似乎还视之为法宝。

“赏识教育”,不单要赏识学生的长处,也要赏识学生有知错与能改的能力。请注意, 在这里我把知错与能改是分开来说的。知错未必能改,但能改的前提必须得知错。我们总是回避问题,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一味用个性来包装学生的错误,一味用尊重来淡化学生的错误,试问,学生如何能改呢,能改重在一个能字,而这个能,恰是我们现在“自主”“自觉”的教育诉求。

当然,这些“误读”,如果放在以前甚至当前某些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中学身上,甚至可以说是进步。但对于提出“自觉”教育先进理念的东师附中而言,就需要我们警惕与反思了。

前段时间的全校大会上,李桢校长就提醒我们,要重视常规教学,一个好老师,不是单看他写了几篇论文。是啊,常规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前提中的前提,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家,但得起码有成匠的本事,德育也是一样,我们如果连最基本的行为礼仪与荣辱观都没有教育到位,遑论其他!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当前我校高中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学校主管校长的指导下,基于高中各班的班级公约,学生处拟订了《东北师大附中学生校园公约》,并得到校务办公会的通过。公约从“基本公约”“着装仪表”“行为礼仪”“校园安全”“杜绝行为”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荣辱观念、美丑观念、是非观念等的要求与规范。

其实,从内容上看,《公约》与《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校规校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从常规与基本抓起。但从其实践意义上看,《公约》的制定与实施,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对学生尊重的前提,是对廉价赏识的规避,是在建立在对学生人性尊重、对学生发展尊重、对学生未来尊重为基础的德育探索与实践行为。而且,将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相联系,力争使二者有机融合,让我们这些教育者与受教育一起懂得,登高必自卑。就像一个常规课堂都站不住的老师,连做教书匠都没有资格,就别妄想成“家”。中国的论文数量目前世界第二,但热点论文的数量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有百分之35的论文从未被引用,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我们的很多为晋级、晋阶甚至晋身而做的所谓论文,一旦完成,便成了垃圾。同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不能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常规管理与教育上,再多的德育创新与构想,也只能是“花样百出”,终归甚至解决不了最基本的诚信问题或培养最基本的正常人格,那样,今年的吉林省高考,“史上最严”的名头很快将被刷新,“投毒门”的悲剧难免再次上演。